2025年3月6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5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思享空间”教师交流活动在东区第二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聚焦科研项目申报,以“加强有组织科研,优化科研项目申报质量,促进青年教师科研互动”为宗旨,由院长助理张汉林教授主持,学院30余位青年教师共同参与。贺文洁、赵瞳瞳、许芳杰三位青年教师代表结合自身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实践经验,系统分享了选题策略、申报书撰写技巧及成果打磨要点,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科研申报方法论。
贺文洁老师以“面向基础教育强师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动态监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项目为例,强调科研选题需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衔接。她指出,选题应立足政策热点(如“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聚焦学科前沿问题,避免研究视角的微观化与碎片化倾向。其核心策略包括:采用“背景(政策/现实需求)+核心问题(学科空白)+解决方案(创新路径)”的三步走选题法,通过框架图、指标表等可视化工具增强申报书逻辑性,以及组建以校内成员为主、跨学科互补的科研团队,避免过度依赖外校专家挂名。她特别提到,早期因选题范围狭窄(职前教师学习研究)未能立项,后调整方向契合国家扩招政策,最终获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赵瞳瞳老师分享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经验教师能力提升创新路径研究”的申报经验。她回顾了早期因选题分散(如“乡村教师分化”)、理论堆砌(可行能力理论)及文献引用偏重英文导致研究适配性不足的失败案例。经多次优化后,最终聚焦“教育优质均衡”政策热点,引入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构建“政策-理论-实践”三维分析框架,成功实现跨学科创新。她提出三项关键建议:通过文献综述图表化对比国内外研究趋势,提炼核心研究空白(如经验教师群体差异研究薄弱);调研设计需明确样本量(600人)、地域覆盖(东中西部)及数据追踪方案,避免过度承诺数据收集难度;团队组成应覆盖老中青学者,突出成果相关性(如乡村教育领域专家)。
许芳杰老师针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提出“冷热结合”的申报策略。“冷”指深耕基础理论(如现象学视角下的教师现场学习力研究),“热”则强调与国家战略的隐形关联构建(如呼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战略)。她以自身博士学位论文修改为例,强调成果需达80%以上完成度,书稿字数超20万且查重率低于10%。此外,避免使用“新范式”等模糊表述,章节结构需完整规范,预期成果应明确具体(如专著、政策建议),杜绝待定结论。
会议最后,院长助理张汉林教授总结指出,本次交流会通过经验共享与策略剖析,为青年教师提供了系统性科研申报指导,同时强化了学院科研协作网络。未来,学院将定期举办此类高质量科研活动,持续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激发教师科研潜力,推动学院科研工作持续深入发展。
